自从2012年踏进上应大校园,她就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最美丽、最动人、最有温度的校园。每一次重大活动、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片美丽风景,总能看到她的身影,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发现、选取、构图……抓拍最精彩的瞬间,她是上应大党委宣传部摄影记者孙庆华。
每一年,近3万张照片、200多次拍摄、4000多张精修,学校首页大图、校园网新闻、官方微信、校报,孙庆华用摄影照片记录现场、呈现解读、讲述故事,让有温度、有思考的瞬间,展现生命力、传播力和引领性。
党委宣传部有一支学生摄影团队,在指导老师孙庆华的带领和管理下,已经成为活跃在校园各个重大活动的“招牌”和“特邀”。一张生动照片,是技术,更是艺术,孙庆华悉心教导,学生们用心领会,她和学生的频获大奖,作品《在路上》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教师组三等奖、作品《相册》获得全国高校第二届数字艺术作品大赛教师组一等奖;2020年12月,指导学生作品《第一次工业革命遗产—中国蒸汽机车的余辉》和《疫情下的漫长等待》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优秀艺术作品。
一路走来,笑称自己是“经常无意识地进行健身运动”的她和学生们,用一张张照片讲述这所不断腾飞的大学的成长与发展,用一个个作品讲述美丽的育人故事。
一、镜头 | 作品铸魂 讲述上应故事
孙庆华作为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摄影记者,从校领导到师生,从会议现场到教学课堂,从科研一线到校园文化,乃至校园里的春花秋月……,都是她的拍摄对象和范围,尤其是疫情期间,整天背着、抱着、扛着器材奔波穿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下班后卸去沉甸甸的摄影包,超负荷的她只想躺在床上。第二天她依旧手持相机、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各个活动现场。她负责所有新闻图片的拍摄、编辑和筛选,同事经常说:“任何一次重大活动,小孙一定在现场!”“有小孙在,照片就有保证。”
孙庆华经常教育学生摄影记者们,“即使你已经拍了10万张、20万张,拍了5年,10年,但每一次拍摄都是全新的,都需要全力以赴。”她教育学生拍照时要脑勤、腿勤、手勤。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以身作则。
如学生官磊所说:“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清醒认识到,每一次的快门,都是在记录学校的蓬勃发展,都是一种思想的洗礼,都会更爱母校。”
不放弃最美的瞬间,不放弃最精彩的一张,常常为了一个眼神,她反复观察,反复拍摄,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拼搏;因为责任,所以选择奉献;决不轻言放弃的执著投入是爱岗敬业,更是言传身教。
二、课程 | 教书育人 用镜头记录美好
三、影院 | 校园电影 以艺术文化育人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红色文化育人的传统,依托校园影院,打造思政工作新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新阵地。孙庆华负责学校校园影院的具体运营和管理工作,《战狼》《红海行动》《攀登者》《夺冠》等一部部院线大片走进大学校园,搭建起一个全新的意识形态高地、思想文化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让红色电影更吸引学生,孙庆华下了一番“功夫”,她进行调查研究,申报课题《校园电影院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为“红色影视 以文育人”打开新视野;她积极和院线联系、降低价格,购买《建国大业》等影片,新生在军训期间免费观看,并及时推送优秀观影心得;积极对接人文学院、机械学院、城建学院等开展“我的电影党课”活动,通过电影+党课的形式,掀起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和激发家国情怀的热潮,要让主旋律真正接地气。
结语:以艺术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孙庆华用摄影作品让新闻宣传和思政育人更有活力,“立足宣传,新闻摄影的‘难’在于瞬间的抓取,我们身处融媒体时代,技术层面、认识层面的挑战不断,更重要的是思想层面和内容层面的挑战。”孙庆华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和表达最美丽、最动人、最具震撼和温度的上应故事,让更多的师生“看见”是孙庆华一直热爱的事业,她将带着这份热忱和努力,继续拍下去,拍得更好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