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一位老师,三两学生,数千本书籍,这是刘红军院长办公室的常态。
刘红军,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辽宁省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主持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古代文学、国学。著作有《<儒林外史>明代背景问题研究》、《中国小说艺术发展简史》、《菜根谭呻吟语评注》;主编教材有《实用大学语文》;发表论文数十篇、译文十余万字。荣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第十七届(2017年度)“忠诠—尔纯”思想政治教育奖教工二等奖。
提升文科专业对社会机构的服务能力
作为学校为数不多的文科学院,人文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对社会机构的服务能力,正在坚定不移地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一方面尽力地为地方政府、机构、行业做服务型工作,一方面努力和理工科学院走协同发展道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先行一步,目前在进行奉贤区地方文化《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与保护与开发》的梳理工作。
此外,刘红军带领团队,对如何将华亭石海塘升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研究。“作为上海绝无仅有的古海塘,华亭石海塘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
目前,古海塘文化第一层面已经在操作,请示了上海市文物局,正式申请华亭古海塘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整理了大量相关文献,如116开的《清实录》以百本,32开的《明实录》一百六十本,每一本文献都做好阅读书签。我们学校做基础材料梳理,上海交大从技术层面做测绘。
华亭古海塘的远期规划是打造10公里海塘景观带,设计8个博物馆。正式文本已经报给奉贤区。海塘文化研究中心的设计正在计划中,已得到奉贤区文广局的支持。
同时,由刘红军主持的“香文化”也在和上海香料所进行跨界合作,通过查阅汉方、汉典、少数民族医方等文献梳理古代香文化的资料,为药妆做好基础工作。
我的第一身份是一名老师
我的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二身份是学院院长。学生称呼我一声“老师”,就意味着学生对我的信任和尊敬。这就要求我应该以最优质的教学、最温暖的爱心和最专注的情感,全身心热爱教书育人这项神圣事业,全身心热爱身边的每个学生。
在他看来,培养文化与人文情怀兼具的学生始终是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定位。
刘红军直接参与了奉贤“贤文化”的总结与凝练工作。人文学院每年承办“中华母亲节”活动,在大学青年学生中间大力开展孝道文化传承活动,提倡弘扬中华孝文化精华,摒弃其糟粕,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容,目前该活动已经举行了8届,全校师生踊跃参与,效应辐射到了其它高校和上海的街道社区。
不仅如此,刘红军还非常重视学生的修身工程。他认为,对学生的德育和礼仪培养很重要,但是良好的文明礼仪,要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当上课钟声响起,老师说“上课”,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生同时鞠躬。这样的上课情景,在刘红军的课堂上并不鲜见。
“昨天晚上讲课,下课以后一名学生离开座位时没有带走自己的矿泉水瓶,在我的提醒下,把那个瓶子带走了。你看,从这些小细节来看,文明礼仪是不是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啊,这些要求我们还是要提出来。”
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学期开设的一门综合素养类课程《景观物语草木关情——文化校园九讲》系列课程中,刘红军主讲了《古海塘边话沧桑》。他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柘林城东的古海塘前,向学生讲解古海塘的历史、当今和未来。
“在建国前,奉贤境内先后修筑有八条海塘,在我校海湾校区的华亭东石塘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文风景线”,在俞兆岳督修的“样塘”处,刘红军带领学生实地观看了古海塘完美的工艺。在这样有趣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人文风景,也对其中的工匠精神有了更形象的了解,也经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汗洒春秋满校园”,在教育路上,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只望年年春尽,笑看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