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之心对待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基础。叶明华老师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一课程大多是一年级学生,许多学生又都是第一次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所以就经常在课内外向同学介绍一些上海文化、风土人情,让他们能更快地融入上海。课下常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冷暖,指导他们在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关爱不是轰轰烈烈,更多则是润物细无声。 用敬畏之心对待教学。叶明华认为教学有四个层次:自然境界,是指思想上的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功利境界,此时只是把教书看成是为了自己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已。第三种道德境界,讲究的是责任。第四种天地境界,其实就是生命境界。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意味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学教育的对象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生命体,教育使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同时他们现在所受的大学教育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未来,面对这些难道我们能不敬畏吗? 敬畏教学必然要敬畏课堂。敬畏知识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积极去思考研究,不断增加知识的厚度、拓展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故现在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捧上一本书,或者合上书发呆思考,或者用笔写下一些感言,更或者把它整理成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这样才能用更丰富的知识,更深邃的思想,更生动活泼、更有说服力和理解力的语言,有底气讲每堂课。
用学生之心对待自己。叶明华善于换位思考,他会利用各种空闲时间听取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去问自己如何让学生真正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如对于如何理解蒋介石名义上统一中国后为何还要与之革命?不是照搬书上的理论性解释,而是通过发生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上逃难人群中一个小女孩手中暖水瓶的案例来展开说明,学生就感兴趣,也能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思维的传授,人因其自身的生活体验、意识形态等,可能又会有着另样的思维倾向,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最后走向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叶明华老师用“三颗心”激励勉励着自己,在思政教育课的实践中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