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教师之路,吴梦初老师如是说,“怀着做一名教师的美好愿望,2010年从行业企业来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工程创新学院开始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根据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对过去一段时期以来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了解,深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国家、企业、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的大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较强的爱国之心,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教以来,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以德为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贯彻在教师工作全程。 ”
一、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从长期在行业企业工作转变为教书育人工作,深知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教学质量是教书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不断改进和提高,提升学生满意度。开设的课程有:现代科技概论与知识产权、程序设计基础(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项目管理及应用基础(市重点建设课程)等。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一是不断修改完善和优化教学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教学实例材料等,如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在课程开课之前编写一个较完整、功能较多的实例程序,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提供给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的原理、有助于培养编程应用能力。又如在“程序设计基础(C)”这门课程教学中,教材配套提供教学PPT,按PPT讲授的话,学生感觉放一场没有意思的电影,过后即忘,所以,我每期开课都要修改、完善教学PPT,虽然在教学中很少使用PPT,更多的是优选教学实例、使用辅助材料、通过板书和互动开展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等;二是注重课程知识学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或与工程实践、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学尽量使用专业或行业中的实例、语言、规范;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思考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增加教学互动、开展项目驱动的案例实践教学、研讨式教学,比如,“项目管理及应用基础”是一门通识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项目管理国际标准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属于纯知识性内容,一开始时按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不好,学生等着送“学分”,经过摸索和不断改进,采用框架式集合知识,讲授时间减少一半,代之以项目驱动、案例实践活动、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学有“压力”,感觉“通识课学习比必修课还难学”,但学生都努力完成了教学要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感觉课程学习有收获,给与较好的评价。为了开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研讨式教学,通识课也坚持限定班级容量为40人,不计课程津贴多少。 二、将心比心、言传身教育人 作为教师,除了尽力做好课程教学工作以外,更加需要课外、在工作过程中开展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要有将心比心的育人新态,就是常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愿望当作自己的孩子的愿望来看待,这样才能做到发自内心、真诚开展育人工作。 其次,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工作,比如,认真做好班导师工作,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专业与行业的关系、专业学习方法、专业与职业发展、研究生报考准备、毕业就业工作、职业发展途径等方面做好分析、讲解和引导;在本科生导师工作和其它沟通机会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个人发展规划,思考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如何保证毕业后能做什么?也会经常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此外,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培养非专业技术能力,即职业发展能力,特别是培养和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每年指导大学生开展大创活动或科技竞赛,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比较注重从行业、工程应用、创新与专业学习、商业运作、项目管理等多角度给与指导和引导。 第三,言传身教、前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首先力求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平等是沟通、合作的基础;其次,采用讲“故事”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要求守住底线并在次基础上力求卓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和守法、道德和诚信、责任(本人、家庭、学校、国家)、学业即两证(毕业证、学位证)是底线,在底线基础上如何实现卓越、实现个人价值;先后推荐近20多位学生成为申请入党积极分子,为多名学生写出国留学推荐信;积极向企业推荐应届毕业生,2014年获得学校就业指导先进工作者。在日常行为方面,比较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行,结合在企业的面试经验和一般HR对应聘者的要求,说明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的重要性。 三、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单靠一两门课是不行的,所以,既要在承担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也要从更大范围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在过去的几年中,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卓越计划推进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着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途径等开展研究。比如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参与2013年市教委委托项目“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特点研究”的研究;参与2014年“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的研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编写了项目申报书中的关键部分,并申报成功,获得立项建设。此外,2014年申请市教委重点建设通识课一门,已完成项目,初步验收结果为优秀。2016申请并获批市教委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从‘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此外,汇总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关于我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思考,编写完成了“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与实现途径的思考”的分析研究报告(约4万字),供校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考。报告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常态,围绕我校理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实现途径开展研究,重点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体系、满足个性化培养的柔性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整合优化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按产品或项目生命周期逻辑开展教学组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分析和阐述,以期能为实现“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所参考价值。
吴梦初老师本着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他会继续努力,深入研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创新教书育人方式方法,以良好的师德,争取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新成绩。